適逢二十四節氣大雪時分,今日(6日)氣溫下降,市區低見攝氏18度,其中打鼓嶺最低僅13度,大家外出記得多添衣。註冊中醫師原穎欣接受《晴報》訪問時指出,冬日氣溫下降或會誘發流感、骨痛、腹痛、疲倦及乾燥等症狀。有見及此,醫師為大家拆解大雪時節飲食宜忌、分享養生小貼士,同時分享一款湯水補腎益氣。
3招有助冬日養生
原醫師指出,天氣進一步轉冷,隨著溫度及濕度急跌,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、肌肉關節痛症及皮膚問題,想要避免冬日出現不適,生活上可遵循以下3招幫助養生:
1. 注意保暖,適時添衣:起床及外出時應適時穿上外套,亦可戴上口罩,避免吸入過多冷空氣,減低感染呼吸道疾病機會;氣管敏感人士亦應添加頸巾及披肩,以保護氣管及背部。此外,女士們深冬穿著短裙,亦可能會令下肢受寒,從而傷及肝脾腎經脈,長期受寒可導致手足冰冷、經痛等不適,因此應盡量避免。
2.適當運動增強氣血:天氣寒冷,加上日照時間短,容易令人感到疲倦。醫師建議冬日應早臥晚起,稍稍延長睡眠時間、盡早入睡;早上亦可多曬太陽,並作15分鐘急步行,以提振陽氣,增加氣血運行。
3.多注重「補水」及「保水」:天氣乾燥,除了應多飲用暖水、避免生冷飲食外,皮膚亦要注意保濕,濕疹患者要避免使用過熱之水洗澡,以免加劇搔癢,沐浴後應立即塗上低刺激性保濕軟膏。
冬日忌飲室溫水?
深冬飲食宜溫熱,忌食生冷,所有室溫或以下溫度飲食亦應避免。原醫師指出,不少人以為飲用室溫水不屬飲冷,惟冬季氣溫低,室溫水實與冷水無異,長期生冷飲食恐折損脾胃陽氣、影響消化功能,導致食慾不振;部分脾胃特別虛弱患者,食後更可能出現腹痛或肚瀉。
冬日養生飲食宜忌
原醫師表示,冬季是進補好時機,此時可以補陰為主,進食適量滋補食療,陽虛者亦可輔以補陽。
惟進補前亦要注意個人體質,其中脾胃虛弱、易胃脹胃痛、便秘泄瀉等人士則不宜過度進補,需選擇較平和易消化食物;另外燥熱或陰虛體質、經常熬夜或喜食辛辣煎炸、平素容易口舌生瘡、口乾苦、心煩氣燥、潮熱盜汗者,亦需避免溫燥補品。
4大養生食材
冬日飲食方面,醫師建議宜多進食以下4類有助驅寒、養陰、補腎及溫性暖身食材,惟辛辣類食材切忌大量進食,其熱性可燥傷陰液:
-辛辣類驅寒食材:薑、胡椒、辣椒等
-養陰食材:鱉、龜、鴨、響螺、百合等
-補腎食材:黑豆、黑桑子、黑棗、黑木耳一類黑色食物,於中醫角度具調補腎精功效
-溫性暖身食材:羊肉、牛肉、糯米、南瓜等
黑豆烏雞補腎湯
原醫師又推介以下一款老少咸宜養生湯水,有助冬日健脾益氣、滋陰補腎。
材料:黑豆 30克、烏雞 1隻、豬瘦肉 200克、花旗參 15克、製何首烏 10克、合桃 20克、淮山 20克
做法:
1. 材料洗淨,黑豆、合桃、淮山,以清水浸泡一小時;
2. 烏雞去除內臟、切件;
3. 豬瘦肉切塊;
4. 所有材料放入鍋中,加清水2500毫升(約9碗水);
5. 大火煲滾後轉文火煲1.5小時;
6. 加入適量鹽調味。
資料來源:晴報
Comments